智能制造的概念由来已久。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中国制造2025”,虽然提法不同,但内容相似,都是将智能装备通过通信技术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并通过各类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等通信手段,以及各类系统优化软件提供生产方案,实现生产方案智能化。
部分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已早有实践,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公司仍尚处在“工业2.0”、“工业3.0”的阶段。对此,美国玻色光子公司总裁、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波博士如是解释。
“智能制造”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站在不同的角度,你会有不同的理解。它的内核实际上就是集成、互连、数据、创新、服务与转型,所以它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必然产生的工业发展的新模式。
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来说,目前大部分公司还无法做到从“制造”到“智造”的一步跨越。因为我们大部分公司仍处于“2.0”和“3.0”之间,还在做着自动化改造、自动控制与精益生产的改进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主要精力仍然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尚不能谈及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生产。
但是,这不等于我们不可以弯道超车,也不等于我们不能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目标。事实上,我国在某些行业中,已经有少数公司达到了一定的智能制造的生产水平。我国地大物博,各公司发展水平自然也会参差不齐。
2015年,工信部公布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大族激光申报的激光切割机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光纤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工业级3D打印系统试点示范都已入围。
基于成本、规模等因素的考虑,相较于小型公司,“智能制造”对于上述这些大型公司是否更易于实现呢?顾波博士持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智能制造”不仅只局限于大型公司,同样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的公司,但是做法会有所差别。中小公司可能更多地会依靠第三方平台,发展自己的优势。例如利用由美国的GE公司、德国的西门子等公司正在努力搭建的服务于大众智能制造的大数据软件服务大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类似的中国自己的服务工业行业的智能制造大平台。
同时,他相信,一些新型的激光公司即将产生,不会是大而全的公司,而是会灵活运用这种技术的公司。未来的公司不会强调规模、实力,而是强调灵活性、个性化以及对用户的友好程度。这个理念比硬件更难实现,这个更重要。
激光是一个使能技术。他是光电技术的延伸。智能制造需要大数据贯穿始终,也需要传感器等光电元器件完成这些数据的采集,而激光又是光电元器件之间必不可少的传输介质。可见,激光技术的地位不可撼动。